(通訊員 王藝璇 攝影 張祖豪)近日,中國傳媒沙龍第1期在中傳學術交流中心成功舉辦,會議由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院和傳媒雜志社共同發起并主辦。本期傳媒沙龍以“GPT4與傳媒”為主題,與會嘉賓圍繞ChatGPT出圈的原因、人工智能新技術給傳媒業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傳媒業如何應對及發展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以期為我國傳媒行業在新時代技術變革背景下,尋找更好發展方向與更新發展出路。
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守訓,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崔海教出席并致辭。新華社國家重點實驗室5G融媒體事業部副主任蔡津津,北京師范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劉茜,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遠,百度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負責人張全文發表主題演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融合發展中心主任汪文斌,人民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唐勝宏,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治傳播研究中心主任何晶,新京報編委、評論部主編于德清,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磊,騰訊新聞旗下智庫欄目《時間會客廳》主編井婷婷等嘉賓進行了主題交流。本期沙龍由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任孟山主持、傳媒雜志社社長兼主編楊馳原做會議總結。
劉守訓在致辭中指出,最新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給傳媒業和傳媒人帶來了機遇和挑戰。GPT技術將給傳媒業的業務流程、組織方式、生態結構帶來什么變化,如何利用這一傳媒業的“第二大腦”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交流,增進共識,解決方案,需要各位專家學者務實主義的學術視角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中國傳媒沙龍愿聚集傳媒學界和業界人士,引領新媒體變革的時代潮流,努力開創人類社會更加智慧、更加美好的未來。
崔海教在致辭中指出,科技創新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力量,傳媒業必須順勢而為,借力發展擁抱現代科技。傳媒行業需要利用技術深度學習、生成作品、研究用戶和進行多維傳播,實現媒體深度融合。智能化、個性化的ChatGPT正在不斷升級,國內外互聯網企業也在不斷深耕和探索。但他認為這類模型現在仍在起步期,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需要從提升產品質量、拓寬適用范圍、防范安全風險和強化倫理建設四個方面努力。他希望傳媒界和科技界的專家共同聯手、融合發展,給傳媒科技融合發展貢獻智慧,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傳媒界的力量。
蔡津津以《AGI與AIGC時代的來臨對全媒傳播體系帶來的挑戰及對策建議》為題進行主旨演講。她認為,在萬物皆媒的數字化時代,通用人工智能成為媒介權力核心,數據成為媒體生產關鍵生產要素。而OpenAI的GPT4和ChatGPT為內容生產、傳播格局、輿論構成和傳媒生態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的同時,也為新聞信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流新媒體平臺終端建設、媒體綜合實力競爭和國際傳播能力提升帶來挑戰。蔡津津提出ChatGPT可能給意識形態領域帶來話語權轉移、價值滲透以及超級中心化的問題和風險。她建議將人工智能大模型作為國家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來開展建設,為下一代互聯網智能經濟發展提供土壤。
劉茜代表北京師范大學計算傳播學研究中心團隊做了題為《AIGC時代的社交機器人》的主旨演講。她從互聯網媒體的演變出發,指出媒體系統已是“人與機器”共同組成的復雜系統,并給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帶來了巨大影響。在此背景下,以ChatGPT為主的AIGC(人工智能生產內容)不僅補全了社交機器人的多種能力,提高了社交機器人的識別門檻,也大大降低了它的運營成本。她提到,人機耦合的浪潮將加速到來,這啟發我們關注傳播理論和研究方法的變化,也讓我們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技術為各個領域帶來革新的可能。
張遠以《GPT:技術革命與風險》為題進行主旨演講。她首先闡釋了目前GPT大模型的工作原理,即通過“有監督微調+人類反饋強化學習”,實現大語言模型與人類意圖對齊的目標。以此為基礎,她指出GPT大模型擁有了情景學習(in-context learning)和思維鏈(chain of thought)的能力,說明了GPT的技術特點和種種技術壁壘。她呈現了GPT生態從文字處理、圖片和視頻處理再到第三方插件的最新進展,這不僅引發了她對未來AI產業鏈的展望,也讓她思考GPT的發展可能引發的倫理和法律問題。
張全文圍繞“文心一言”產品進行主旨發言,展現了百度最新發布的大模型技術產品及其合作案例。他指出百度公司將自己定位為擁有強大互聯網基礎的領先AI公司,并對大語言模型有高強度的研發投入。他現場展示了“文心一言”產品在文學創作、商業文案創作、多模態生成等方面的表現,生動呈現了“文心一言”作為新一代大語言模型在知識增強、檢索增強和對話增強方面的能力。隨后,他介紹了百度的人工智能全棧布局,以及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他希望大家能夠參與到“文心一言”的使用與反饋中,通過廣大用戶的合力作用共同打造本土化的大語言模型。
在主題交流中,汪文斌感謝了中國傳媒沙龍給予各行各業人士討論和思考GPT的機會,希望各界共同努力,持續關注和學習前沿人工智能技術,為數字中國建設添磚加瓦。
唐勝宏認為ChatGPT擺脫了“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的模式,滿足了人類信息和情感層面的需求。對于傳媒業而言,它打造跨模態的媒介形態,不斷生成新的終端和入口,助推傳媒行業去中心化和專業化。她認為要以國家為主導進行基礎大模型建設,為數據采集、公共服務和國際傳播提供支撐。
何晶從政治傳播的視角出發,分享了她對于“新技術如何影響輿論生態”這一議題的思考。她認為隨著大量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進入輿論場和“一對一”人機交互程度的加深,用戶更容易以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作為表達依據。一方面她指出這對傳媒業發揮事實告知和輿論引導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她提出對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的期待。未來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不僅在于技術、操作和理論的營養攝入,更要提高他們的批判能力和引導能力,讓傳媒人在情感溫度、價值引領和意義賦能上發揮作用。
于德清從傳媒行業一線出發,分享自己的感受。由于人工智能在生成圖片、視頻等的優秀表現,他認為生成式AI進入傳媒領域甚至被濫用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這需要從監管層面進一步明確邊界;其次,生成式AI完全有能力代替傳媒機構的程式化生產。但他同時指出,生成式AI無法滿足新聞稿和新聞評論中最重要的事實核查,也無法創造觀點和知識,這些是記者、評論員無法被代替的重要原因。
張磊從“具身”的角度出發,首先指出“AIGC”目前面對的不是物質世界,而是語料庫,因而還不能完成復雜程度高、獨創性強的突發內容。而未來的新聞工作者可能會成為AI系統中的素材采集員,人變為智能系統中的組成部分,“肉身苦弱,機械飛升”或許是趨勢之一。第二,他考慮到“AIGC”的版權問題,對它的思考也許會影響目前以人為中心的法權體系,“新人工智能技術給我們的啟發不僅僅是我們能用它做什么,而是我們如何對待一個新的世界”。
井婷婷作為一線工作者,分享了她對GPT的使用感受。她認為技術在短期內帶來的高效背后是信息和資源的分配不均,傳媒工作者應當預見技術鴻溝填平后的未來,并提前思考和鍛煉自己新的核心能力。
在總結發言中,傳媒雜志社社長兼主編楊馳原楊馳原作為中國傳媒沙龍的策劃人和主辦方之一,向大家說明了傳媒沙龍“三年孕育,今朝誕生”的策劃過程、“對接年會,深入兩界”的論壇定位,以及“新銳前沿、打造品牌”的發展構想。他對與會的嘉賓表示感謝,并由衷地希望中國傳媒沙龍能夠在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參與中成為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交流平臺,為學術和應用領域開辟出廣闊的前景。
任孟山表示,中國傳媒沙龍旨在打造智庫型政產學研交流平臺,推動傳媒行業和學術研究協同發展,促進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本期沙龍的成功舉辦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未來期待更多的政產學研同仁加入,將中國傳媒沙龍辦成一個思想交流和傳媒發展的公共研討型智庫平臺。